站 内 搜 索
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:


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

新 闻 排 序
 
快 捷 导 航
百瑞动态     
成功案例     

中国进入“从严治污”期
发布时间: 2006-7-20 14:15:13 被阅览数: 4573 次
文字 〖 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

温家宝总理在“两会”结束时的记者会上坦承,“十五”计划中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。中国领导人这种对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坦荡,既是亲民意识的展现,也意味着政府已下定决心,要在短期内取得治理环境污染的明显绩效,因此无惧于将此一问题置于公众视线的焦点重心。

  中国从此或将进入“从严治污”的新时期。这对于一直进展不顺畅,因而令公众颇有微词的中国环保事业来说,无疑是一大利好。

  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极其严重,亟待出重拳治理。大陆每天产生垃圾17857吨,人均每天1.28公斤。至今已有1/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,主要水系的2/5已成劣五类水。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,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,1500万人因此患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。2005年发生的浙江东阳环保纠纷事件更加警示:环境污染不仅危及人的健康与生命,而且已经成为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政治性隐患。

  现状已是怵目惊心,治理却还拍马难及,呈现出“一边治理,一边污染;这边治理,那边污染”的尴尬。以淮河治理为例,治淮10年,政府投入193亿元巨资,但淮河水污染至今仍然严重,超过一半河段的水质达不到3类水标准。

  环境治理在中国之所以举步维艰,并非公共层面的共识不够,而是由于它与另一重要而迫切的公共目标—经济增长—在现实条件下发生冲撞。当二者不能兼顾时,环境往往成为牺牲品。治理环境污染,难就难在要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率。

  市场机制的确立犹如打开了一道闸门,将“经济增长”这匹野马释放出来。一个时期来,各级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,更起到快马加鞭的效应。在此作用下,“经济增长”之马不但越跑越快,而且慌不择径、横冲直撞,对所经之途造成破坏。如今为减少这种破坏,必须规范跑道。治理环境污染,就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方式、路径进行规范。

  在“效率优先”的大旗下,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积淀了巨大的环境欠账,这种“债务”不可能在短期内集中偿还。如果认真将环境保护置于“压倒一切”的优先地位,中国需要投入以天文数字计的巨额资金来治污,还须关停一大批制造污染的企业以防进一步恶化。这种代价是现阶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承受不起的。正因为如此,中国一直立足于“在发展中解决问题”,尽可能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大目标,努力使治理污染的速度快于新增污染的速度—这是一场生态癌变与保守疗法的较量。

  这种较量具有长期相持、长期对峙的特征,很难期望毕其功于一役,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消长。不顾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,其内在的支撑力量,一是贫困地区老百姓求生存、谋发展的自发冲动;二是市场机制所释放出的企业家逐利本能;其外部支持条件则是各级政府追求GDP的政绩竞争。

  正如高危作业的矿工明知危险仍然不能拒绝下井一样,当人们只能在“没有希望的贫穷”与“有所指望的污染”之间进行选择时,大多数人会选择摆脱贫穷而不会回避危险,会为了现时收入而不顾长远健康。当人生的可选项过少时,高质量的环境就成了奢侈品。这是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。当环境保护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大幅提升,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丧失时,从赢利出发的投资者与急需就业糊口的劳工,都会赞成暂时搁置环保,对有关法律法规阳奉阴违;头上套着GDP紧箍咒的地方政府,也会对此睁只眼闭只眼。此时,不论“环保话语”多么铿锵有力,也抵挡不住迫切的现实需求。当一个地区大量人群处于艰难求生的境况时,环保法规就可能名存实亡,环保目标就只能被束之高阁。

  因此,环保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,有待于政府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与基本社会保障。在此之前,可以通过确立绿色GDP核算体系、在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中加入环保指标等措施,来平衡各级政府的GDP冲动。对待违规企业,则应该严格执法,从严处罚。企业行为只服从赢利法则,只有当预期风险大于所得时,才能遏制其冒险违法的冲动,迫使其树立环保治污的意识。

  作为中国政府的当家人,温总理展露了对环境问题的自责和忧虑,语重心长:中国决不能走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老路,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。而对于后世子孙来说,我们这一代的每个人也都是当家人,都有责任保护环境,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基业。退一万步讲,纵然不能造福子孙,无论如何也不能遗祸未来。国际上已有专家指出,环境欠账并非都可过期偿还。当生态环境链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,将难以修复,环境欠账即可能变为永久的呆账、死账。

  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处在这种可能万劫不复的拐点。这并不是耸人听闻。只有每个中国人都意识到,良好的环境是我们切身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,保护环境就是维护自身权益,维护自己与子孙后代的未来时,环保事业才能获得强劲动力。只有每个人都介入到环保事业中来,随时关注身边环境的细微变化,治理污染的力量才能抗衡,甚至压倒造成污染的各种冲动。这是一场需要公共意识和公众参与的战争,媒体在其中应该坚持不懈地发挥舆论导向监督作用。

  在诸多具体条件的约束下,中国的环保事业犹如漫漫征途,还需全国上下一心步步求索,坚韧不拔向前推进。路正长,但我们已经上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凤凰周刊2006年第09期 总第214期

 


上两条同类新闻:
  • 西藏昌都地区首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
  • 我国各大水域均有较严重环境风险

  • 百瑞环保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  Bright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(shanghai)Co.,Ltd
    ©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|| 沪ICP备17019407号